第一,门槛变了。
以前能出国留学的都是非富即贵,那是“塔尖的游戏”;现在,留学英国的主力军已经下沉到了广泛的、有想法的中产家庭。
第二,心态变了。
十年前留学英国是去“镀金”,回国的海归自带光环,企业抢着要,自己还要挑三条;现在,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更务实,不但要对比学校的声誉,还在计算投入产出比,计算身份价值。
第三,目的变了。
以前留学英国是因为感觉国外的教育水平更高,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送孩子出国是为了“光宗耀祖”;现在更多是为了“避险”,或者换一种更适合孩子的活法。
虽然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提口罩那几年对现在的影响,但是经济似乎还是不景气,国内外的环境也颇为动荡。那么,在这个新环境下,谁还在坚定地送孩子去英国?
如果把客户群体盘一遍,大概可以分成了三类。
目前阶段,这类家庭可以说是最庞大的群体,也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海归派”。
这类家长非常清醒,甚至有点“狠”。他们送孩子出去,不是为了享受生活,而是为了赢。对于这50%的家庭来说:
目标明确,认准QS“驰名商标”,他们希望自己毕业回国,可以漂在北上广深。这类学生他们看重留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、跨文化沟通上的优势,这些是国内应试教育给不了的软实力。
他们极其关注国内政策。他们希望大学毕业后无缝衔接出国。他们在大学时候就已经做好准备,考过雅思,平均成绩也不差,甚至已经参加了一些社会性活动,为自己的PS备好了素材。
他们认为,去英国留学,是为了给孩子换一条“赛道”,避免在死胡同里撞墙。
就业环境造就自我成长。很多人进入职场会会发现就业与“自我期待不一致”,与其在国内死磕低性价比的岗位,不如去英国读个硕士。
一方面是为了跳出现在的圈层,一方面也破圈扩圈,国内“卷不动”了,或者不想在内卷中因小失大。
对于这30%的家庭来说,看好英国硕士仅有一年的优势,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就业认可度都可圈可点。
他们认为,去英国留学,是为了买一张更高起点的“入场券”。
十年前,留学可能是为了面子;今天,留学是为了里子,过好自己的小日子。